作者:黃長玲(台大政治系副教授)
公投護台灣聯盟將台南湯德章公園中的孫中山銅像拉倒一事,持續引起許多人的關注與回應。由於拉倒的銅像上以紅漆噴了ROC OUT的字樣,使得中華民國認同成為這個事件的核心議題之一。
雖然中華民國認同在今天的台灣擁有國家體制的一切優勢,但是這個認同在實質上已經十分脆弱。從近日的高中公民及歷史課綱爭議,到湯德章公園事件,我們可以看出目前中華民國主權範圍內,至少包含了三種對中華民國的不同認知:第一種認為中華民國就是中國,而中國包括了中國大陸及台灣,目前的兩岸分治只是歷史中的暫時現象。第二種認為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因為中華民國早就不包括中國大陸,而台灣也經歷了民主化,中華民國仍是可以接受的國家名稱。第三種則認為中華民國不是台灣,民主化後的台灣無法更改國號,是受限於現實上中國的威嚇,因此中華民國是威權體制的殘餘,一個應該終結的符號。
在紛亂的中華民國認同中,被尊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終於成為爭議的焦點。然而,孫中山是否值得尊敬和孫中山銅像在台灣的公共空間中所代表的意義,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命題。在現有的歷史記錄中,孫中山向來支持民主共和,既沒有過迫害人權的記錄,也沒有在相關思想言論中表達過只要為了國家目的,可以犧牲個別人民的法西斯思想。就這個意義而言,作為歷史人物,孫中山本人是有值得尊敬之處。然而,以孫中山追隨者或繼承者自居的國民黨人,為孫中山的歷史記憶,製造了難堪的處境。
在過去幾十年的威權統治下,由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不但持續的強迫人民接受國民黨視野下的中華民國歷史,也以尊崇國父思想為名,進行思想及言論的箝制。孫中山與中華民國都無可奈何的和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劃上等號,於是在台灣各處公共空間矗立的孫中山銅像,彰顯的不是他和許多台灣人相同的,追求民主的理想,而是過去國民黨威權統治的印記。當這個空間,像台南湯德章公園一樣,曾經是台灣人見證中華民國國家暴力的場域時,對許多人而言,孫中山銅像持續存在於那個空間,就成為尤其難以接受的事。
1925年過世的孫中山,不可能預見之後的國民黨會成為威權政黨,會在中國內戰中落敗,而他尤其不可能預知自己會在台灣,將會被認知為威權統治的象徵之一。以中華民國繼承人及守護者自居的國民黨,面對日益脆弱的中華民國認同,似乎仍不清楚自己想繼承及守護的是什麼。如果今天的國民黨人,對孫中山還有一絲一毫真正的敬意,面對湯德章公園事件,就不應該繼續不顧許多台灣人民的感受,要求在公園中重建孫中山銅像,讓孫中山銅像持續成為公民抗爭的對象。
對於懷抱民主理想的孫中山而言,國民黨過去以威權統治形塑人民對他的記憶已屬荒唐,他的銅像成為人們對威權體制記憶的一部份,更無疑是歷史的反諷。那些堅持恢復或重建銅像的人,不妨自問銅像再度出現在湯德章公園的話,對孫中山的歷史記憶會有什麼影響?
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導致孫中山銅像成為人們對威權體制記憶的一部份。
更多文章,都在【蘋論陣線】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