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藝文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最新藝文頭條新聞。尋找最新新聞報導,包括藝文頭條新聞、相關分析與意見、照片等。 
說書人最終會被幹掉的解剖學劇場
Apr 4th 2015, 12:28

作者: 文字 周伶芝 | PAR表演藝術雜誌 – 

當事件走入歷史,是否意味著就此蓋棺論定,我們只需捧著史書,背誦過往偉人或許從未說過的座右銘、瞻仰其美化過的大尺寸肖像,相信歷史就是一套說法?真相也許隱匿入歷史,傳說歌謠亦能作為鐵錚錚的事實,若說歷史是真相,真相便能建構;就連洞悉宮廷鬥爭、擅寫歷史劇的莎士比亞,似乎也因人云亦云犯下失準判斷,將明君寫成陰險嗜血的駝背跛子?

如果理查三世非如眾人原所認知的模樣,那麼當時為何無人站出指正?冷漠、自清或者求全,無論理由和策略,個人的選擇成就歷史的共構,閉目不見也是死亡的幫兇。「一個完全不實的故事變成了傳說,知道實情的人卻只袖手沉默。」出自英國推理小說《時間的女兒》的句子,被王嘉明編寫入重新詮釋的《理查三世》中;隨著停車場裡國王屍骨的出土,歷史又出現新的面貌,拼湊對真相的想像。

展開對劇場形式和觀看媒介的思考

正如小說要談的是求證的精神、歷史如何因政治的勾心鬥角而有立場上的不同版本,王嘉明版本的《理查三世》則藉由改編莎劇,提示馬克思式的歷史意識,意不在為理查三世翻案,而是希望在建構中還原歷史的歧義和生產過程。就像他借用了羅馬尼亞哲學家蕭沆(Emil Cioran)的話作為序言:「每個人身上都沉睡著一位先知,當他醒來時,這世界,就多了一位恐怖分子。」題點出個人與群體對於世界中心的狂熱、歷史空想的激情與虛妄,從中質疑並挑戰既定的理念。因此,王嘉明選在此刻作《理查三世》,不僅是呼應浮出水面的歷史缺角,更要透過此題材同時展開對劇場形式和觀看媒介的思考。

莎士比亞的劇本讓人看見權力慾望糾葛的關係,王嘉明以此為基礎,從表演形式和場面調度上,加以突顯人在什麼樣的政治結構中如何自處,以及真相的隱瞞、杜撰和操控。去年他與北藝大戲劇系學生合作,創作了第一版的《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發展出人偶化、肉身與聲音分離的表演形式,令人直接聯想政治傀儡的意象。場景設定在停車場,時空幅度恢宏,上半場從亨利六世說起,以處理複雜的紅白玫瑰之爭。不過這個結果,卻來自他基於學校製作與表演訓練的教育考量,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並深入莎劇的歷史脈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盡量讓多一點的學生有機會上台實戰、演繹不同的表演形式,好跳脫出單一固定的表演模式。

他坦言,年輕學生還無法掌握莎劇的角色,但先過分強調情緒和心理解釋的結果,造成他們忽略最重要的劇場身體感,於是他想到操偶與配音的作法,好幫助學生回到身體與聲音的基本功,「我的初衷只是為了開發學生的表演可能,形式上的意義反而是演出後由觀眾來發現、詮釋。」注重和演員排練過程的相互激盪,王嘉明的表演形式其實是根據演員的能力與嘗試而來,才會在一次又一次的製作中挖掘出多元的劇場手法,跳脫框架以提供有趣的切入角度。

理查在這個劇本裡其實是說書人

這次國家戲劇院版的《理查三世》,沒有學校教育的責任,必須要思考的是和觀眾的對話;王嘉明換了一批專業演員,拿掉亨利六世的部分,將重心擺在理查三世這個角色身上,視角不同、劇本重寫,台詞的聲線起伏和意涵更加細緻、難度更高,就連表演形式也一併轉換。一開場的理查三世是一個只有帽子、衣服和手套的物件偶,有些場次則是一台攝影機,我們不會看到具體完整的形象,沒有臉和身體的理查,就好比每個人內在慾望和自我觀點的投射;雖然其他角色仍保留身與聲分離的狀態,卻不再是人偶的概念,而是物件與媒介交織的多重視角。

「理查在這個劇本裡其實是說書人,只是這個說書人最後會被幹掉。所以在這齣戲裡,是物件、是媒體帶領觀眾去認識這個故事。」攝影機採取理查的主觀鏡頭,搭配手在鏡頭裡的表演,頗有電玩遊戲中狙擊鏡頭的調調,可以看到主角在空間裡的運動推移、他如何觀看悲劇發生的前兆和當刻,「有點像新聞記者帶你去看事發現場。」王嘉明笑說。

相較於攝影機在觀看上的主動性,以及鏡頭製造出的身體感,簡約的物件偶查理詢問的反而是他人的視角和目光。逐漸除卻衣帽後,隱形的理查引人思索角色的想像與建構;像是一條相反的路徑,洋蔥愈剝愈多,真相卻不見得更加清晰,反倒如國王的新衣,或三人描述的那隻虎,不需真實存在也能看見,盡由各人的猜臆和謀略來捏塑時勢所需。

提出對於「話語」的質疑

空間處理上,王嘉明捨棄了戰場般的停車場,把有如階梯教室的半圓席位搬上舞台作為配音席,讓配音演員、針孔攝影機環看舞台中央那張發生著一切的長桌,他戲稱為「神奇的桌子」。空間靈感來自於十九世紀初的解剖學劇場,專門用來展示屍體解剖的講堂,而「神奇的桌子」便是可在解剖過程中升降,將屍體從地下室運送上來,並任意轉動,讓觀眾從各角度觀察屍體,展示屍體的「真相」。

同時,這個配音席既像希臘劇場的觀眾席,又像法庭場景,配音的形式因此在空間上有了較多層次的翻轉。配音搭上乍看寫實自然的肉身表演,形成一種落差上的奇異感,強調出聲音的密度、對位與能量,也觸及到見證、檢視、詮釋、布局與操弄的權力關係。王嘉明藉此提出對於「話語」的質疑:我們所言說的是否真能代表我們的思想,或者這些只是受到媒體的影響,而我們成為話語的傀儡?他因此特別在理查三世的獨白裡加入哈姆雷特的台詞:“ Word is World, Word is War.”(話語就是世界,話語就是戰爭),闡明話語就是操控世界的武器。

而這些影像、物件和聲音的手法,又牽涉到對媒體與表演的詮釋。莎翁的劇本向來便有許多探討表演和真假的辯證,在《理查三世》中,表演更是一種政治、身處權力場的必要策略。於是王嘉明調皮地將理查所計謀的政治表演,視為說書人對觀眾的展示;加上各種主觀鏡頭、針孔攝影、監視蒐證的畫面,以及新聞框、跑馬燈、動畫等特效,甚至是攝影機在劇院內外的空間上上下下,呈現視角轉換剪接的支配。媒體的物質性與操作方法,本身即說明了麥克魯漢關於媒體框架的論點,工具的特性遠比內容影響更大,操縱與滲透也更強烈。

讓大家看到「如何建構」

王嘉明特別強調這非解構,而是建構,「我想讓大家一直意識到這些是假的,在『虛假』上建構,對我來說這是馬克思的方向。因為知道是表演,反而更好玩,讓你有另一個角度去看我們在做什麼。因為如果連『真實性』都是被建構出來的時候,我其實只是在擴大『真實的建構』,讓大家看到『如何建構』。」既然連解剖學劇場在當時都已成了滿足觀眾窺奇的「表演」,解構又如何能將這幕前幕後的歷史建構精采演繹呢?這是王嘉明作《理查三世》的企圖,在建構中還原、理解生產過程,從物件、媒介的建構喚出背後整個系統的運作與邏輯,破除真假的對比、進入感知的探索。

雖然理查三世的屍骨不久前總算在英國風光下葬,但也許最後觀眾自己的想像和觀看,將與舞台上的理查一同合體,對照今日台灣的亂象、媒體的狂熱,我們又再度地埋葬那個建構的理查,一如他在劇中所說:「我將與絕望攜手反對我的靈魂,與自己為敵。」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kovdy25d40iq 的頭像
    kkovdy25d40iq

    線上遊戲排行榜2013/2014,進擊的巨人線上看,candy crush saga外掛,正妹寫真三圍

    kkovdy25d40i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